智能家居起源于上世紀80年代,并于90年代初進入中國,經過十幾年的市場培育,智能家居越炒越熱。很多企業也加入智能家居大軍中,力求分得市場一羹。雖然經過10幾年的磨礪,市場發展一直也是不溫不火,概念的過分炒作一時間使得智能家居步入尷尬處境。很多企業不斷的深思,企業究竟走出怎樣一條道路才能一改不溫不火局面?
智能家居市場之所以不溫不火,同市場定位發展路線有很大關聯。眾所周知,在中國只要新產品的性價比能被廣大民眾認可,那么他的普及將是一個傳奇式的驚天動地。縱觀智能家居市場,智能產品很多只要你有時間挑,總能挑到一些性價比不錯的產品,但是他們很可能不是同一家企業生產的,各系統模塊之間沒有一個標準的,統一的通訊協議,大家各自獨立工作,缺乏協調性,這種系統并非意義上的智能家居系統,充其量只能說是自動化系統。國外品牌充斥國內市場所帶來的一個惡劣的結果就是系統造價太高,抬高了民眾接受和安裝智能家居系統的門檻,使大部分人望而生嘆。在一提及智能家居系統時,人們首先會聯想到高額的造價,而不是系統本身所能帶來的便利和舒適。這是一個認識上的誤區,嚴重地阻礙了智能家居產業在中國的發展。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人民富裕和暴發的不少,所以很多人片面地認為,只有有錢人才會不惜成本地去追求享受。各大企業都把目光聚集在這少部分人的身上,而忽視了中國12億人口的盤大的市場。畢竟富人有限,而且也不是每個有錢人都能想預想的那樣不計成本地盲目追求智能化,他們對性價比的要求也不容忽視。而作為廣大的民眾,他們對科技帶來的便利和智能化的生活的向往其實比有錢人更為強烈,而真正能帶動智能化產業在中國的發展的恰恰就是他們。他們才是創造傳奇的主導力量。所以說,智能家居的平民化路線才適合中國的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