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一詞在2011年非常火熱。電視劇有《幸福來敲門》、歌曲有《你一定要幸福》、國家“十二五”規劃有“幸福十二問”、促銷有“幸福簽手”、家裝有“幸福家裝”……仿佛什么事情只要沾上“幸福”二字,就真有“幸福”了。
著名策劃人李光斗用拆字法這樣解釋“幸福”。“幸”字,上面為土,代表要有立足之地;下面為¥,代表要有錢。“福”字左邊為礻,代表人的信仰;右上為“一口”代表食物和話語權;右下角“田”字代表和諧環境。有房,有錢,有信仰,衣食無憂,有暢所欲言的話語權,有和諧環境,這就是真正的幸福!
如果真要達到李光斗拆解的“幸福”境界,恐怕得等到共產主義了。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幸福”只是一種感覺,是“對現狀的滿足和對未來的美好期望”。不過,“現狀”和“未來”都不是那么令人滿意,也就談不上真正的“幸福”了。
就以我們所從事的家居行業來說吧!它的現狀是企業眾多,品牌寥寥。大家都在做的一件事情是“賺錢”,而不是“打造品牌”。這就導致了老百姓無法享受到最優質的產品和最貼心的服務。試想想,企業自身還在摸索中爬行,怎么可能把每一個細節都想得那么周到呢?就算花了很多錢,裝修得富麗堂皇,消費者的家永遠是“遺憾的藝術”,“幸福”的感覺會在住進去的那一刻就蕩然無存。它的未來又會是什么呢?有人說,行業會整合,出現巨頭型企業,淘汰小打小鬧的作坊式工廠;有人說,人們的服務意識會提高,讓消費者真正享受到“上帝”的感覺。這些說法想來都是扯淡,君不見大名鼎鼎的所謂品牌屢上黑榜,上了黑榜還要百般狡辯?在如今競爭這么激烈的環境中尚且如此霸道,真要成了“巨無霸”,還不把消費者當軟柿子捏?
總體來說,家居行業還不是一個讓消費者幸福的行業。家居老板們面對著挑剔的消費者,也同樣感覺不到“幸福”。意識到這一點,并沒有壞處,至少可以找到差距,努力彌補,向“幸福”靠攏一點。在即將到來的“五一”,中國家居行業的代表企業紅星美凱龍就把營銷主題定位在“幸福”上,不僅以“幸福簽手”的老總簽售讓消費者享受到價格底線的“幸福”感覺,而且邀請名人雅士來談對“幸福”的理解。如果“幸福”是可以度量的話,那么紅星美凱龍行動的一小步,可能給行業帶來示范效應,推動行業的“幸福指數”前進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