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只想檢測一下我家的地板是不是甲醛超標,但最后竟然買回一堆‘三無’保養品。”家住凱旋路的丁小姐近日遇到了一件煩心事。她發現,盡管如今消費者越來越關注裝修質量,但家居產品檢測市場魚龍混雜,讓人無所適從。
丁小姐剛裝修好了房子,覺得地板有異味就與地板廠家進行交涉。廠家表示,如果質量檢測結果表明地板質量不過關,就給予她相應賠償,但她要自行選擇有資質的檢測機構并墊付費用。丁小姐對這類檢測并不熟悉,最后咨詢了幾家裝修公司和建材企業,選擇了一家聲稱是“通過認證”、“行業領先”的檢測企業。檢測在一個工作日進行,丁小姐退休的母親接待了檢測人員。然而,檢測人員完成“檢測工作”后告知丁母:“地板有味道不太像質量問題,而是裝修后沒有好好保養。如果用我們的高級地板蠟,就不會有味道了。”該工作人員還說,作為檢測的附贈項目,可以免費為丁小姐家進行一次地板保養,并很賣力地用自帶拖布和液體蠟在丁小姐家勞動起來。結束后,丁母發現地板確實亮了不少,還散發出自然的香味,原先的異味似乎也聞不出了。此時工作人員又向丁母表示:“選擇檢測后再買保養產品可享受‘買二增一’優惠,而且每個月會有工作人員上門來進行保養。”信以為真的丁母便掏錢買下了這些“高級地板蠟”。
丁小姐回家后發現,這些“高級地板蠟”的包裝粗糙,生產信息不全;再撥打檢測公司的電話,接線人員竟然對推銷地板蠟矢口否認,表示公司只承擔檢測任務,不賣產品。更令丁小姐不滿的是,該公司此后提供的“檢測報告”也被地板廠家判斷為“無效報告”,說是檢測方法不符合有關法律法規。
記者走訪多家裝修企業和建筑市場后發現,家居產品檢測服務確實存在魚龍混雜的情況。比如,同樣是地板質量檢測,有的企業提出“全套項目”2000元,包括甲醛含量、耐磨性、含水率、強度等10個項目;有的則說至少要5000元才能做 “全套項目”。在檢測方式上,有的企業表示“預約好后即可上門檢測”,有的稱“需提前將房間關閉12小時后再檢測”,有的卻說“通風后密閉房間1小時,就可以檢測”。各家企業出具檢測報告的期限也不相同,有的表示“當天可出”,有的說“三個工作日至五個工作日。”
檢驗部門的專家介紹說,近年來很多市民在裝修后都有檢測需求,市場上的檢測機構也越來越多,服務內容雖然大同小異,但服務方式和收費標準相差迥異,一些違規操作也出現在家居用品檢測市場。例如,裝修企業與檢測企業勾結,用所謂的“檢測報告”來證明自己的裝修質量;也有檢測企業與室內空氣治理產品的生產商或家居用品生產商“聯手”,一唱一和地推銷產品。這些行業亂象都亟待監管部門嚴格管理,而消保部門和行業協會也可牽頭整理出“放心企業名單”,幫助消費者選擇。專家也建議,消費者在判斷檢測企業的資質時,可要求查驗企業是否具備中國計量認證“CMA”,只有檢測報告上有“CMA”認證標志的,才是國家認可的檢測機構,出具的檢測報告才能作為法律依據。
此外,還需盡快建立統一檢測操作方式。目前,與消費者健康安全相關的室內環境污染控制標準主要有兩項,一是《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環境污染控制規范》,二是《室內空氣質量標準》。前者針對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室內環境,檢測方法是“日平均法”,一般是把房間封閉12小時以上再進行檢測;后者用于新建住房和裝飾裝修以后進行工程驗收,要求通風以后封閉1小時進行室內環境檢測。“封閉12小時和封閉1小時的室內環境質量必然會出現差異,使得同樣產品的檢測結果不一致。”專家建議,如果統一的操作方式,可以減少消費者、廠家和檢測企業對檢測報告的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