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材市場目前魚龍混雜,新一輪行業“洗牌”已經初現端倪。浙江世友木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胡造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未來5年內地板企業將在不斷洗牌、整合之后,將從現在的4000家左右壓縮到400家左右。
直擊中國地板生存狀態
對于中國大多數地板企業來說,2011年的市場情況不容樂觀。受美國“雙反”事件影響,國內地板企業的出口之路受阻,企業不得不選擇出口轉內銷的新路徑,但國內市場由于樓市限購、物價上漲等原因,形勢同樣不樂觀。
自從中國樓市進入政府調控期之后,與房地產相關的行業也一同進入一段寒冬階段。地板行業對房地產的依賴程度最大。也正因如此,一些地板企業在房地產市場行情下滑的過程中開始破產或者瀕臨破產。世友地板所在地南潯,有“木地板之都”的美稱,產業鏈條豐富完善,但即便如此,兩百多家做原木加工的企業,有三分之一將被迫選擇關閉。胡造奇針對這一現象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一方面是行業洗牌的因素,另一方面是國家房地產調控。地板行業70%以上是小型企業,轉型升級、洗牌在所難免。
2011年十月上旬,美國對進口地板施行“雙反”稅,這一政策對中國地板的出口打擊較大,部分中國地板生產企業的發展基本依賴“OEM”模式,這樣的品牌在進入國際市場競爭中時,毫無主動權可言。中國唯一一家受美國“雙反”事件影響較小的企業是世友地板。據胡造奇介紹,世友地板出口與其他企業不一樣,世友的美國投資者在美國擁有500家銷售網點,因此基本上不受“雙反”影響。
深層解讀“世友現象”
世友地板作為建材行業的首個獲“全國質量獎”單位,其發展歷程以及理念在地板行業內可謂是一朵奇葩。
中國制造業起步之初,研發薄弱,沒有創新,不少企業選擇了“OEM”這一發展模式。現今地板品牌排名前五位的企業,只有世友一家不做OEM。世友在起步階段即與其他地板企業發展路徑大相徑庭,但世友依然在十年的“堅守”中脫穎而出。從2004年至2011年七年時間,世友品牌價值增長了近七倍高達近百億元。這也在中國自主品牌建設過程中成為一個獨特的現象,業內人士稱之為“世友現象”。
世友現象的背后,是世友一直不斷努力探尋、完善自身經營理念、品牌理念的過程。
胡造奇稱世友的質量檢驗是“對產品施行全檢,而不是抽檢,因此世友每年要多增加10%的生產成本。”正因如此,世友董事長倪方榮對消費者售后服務大膽提出了“消費者永遠是無辜的”理念,并稱“消費者因使用不當造成的損害,也應當由公司負責”。這樣的售后服務史無前例。為此,世友每年要多出幾百萬元的代價來做售后。胡造奇笑稱這是“用吃虧的理念經營企業”。
與世友“吃虧理念”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世友地板為自己制定了“三不”原則。第一,不打價格戰。“我們寧愿市場份額小點,也要做中國品質最好的地板產品”,胡造奇說。第二,堅決不貼牌,這一條原則使當今國內地板企業受困國際市場之時,世友在外毅然扛起了中國本土品牌的大旗。第三,世友的價格管控非常嚴格,統一標價,這使一些有心利用世友品牌投機的人無處借力。
對話地板企業的三種模式
企業運轉狀態能否良好,關鍵取決于怎樣的發展模式。目前,國內地板企業的模式主要有兩種,世友副總經理胡造奇形象地將這兩種模式稱之為“啞鈴式”和“橄欖式”。就目前市場狀況來看,這兩種模式對企業的發展都不是最有益的。
胡造奇說:“啞鈴式的模式只注重市場和研發,而將制造這一事關質量之根本的部分進行貼牌生產,品牌在市場上的風險非常巨大。而另外一種橄欖式模式則只注重制造,而在研發和市場開發上投入力度較小。”
世友現在的模式胡造奇用“直筒”形狀來形容,即研發、制造、市場三者兼顧。“這樣的難度會更大,但就因為中國不少地板企業過多依賴外包,最后使產品的品質沒有競爭優勢。”
國際化戰略:用品質與誠信對接
中國地板行業雖然在美國市場受挫,但國際化戰略的步伐依然不會減速。在與國際接軌的同時,國內地板企業在對待品質與誠信的問題上需要重新審視。只有依靠自主品牌的誠信與優秀品質,才能在國際市場立足。
2004年,世友與美國排名第三位的地板品牌“莊森”合資。“當時莊森公司來中國尋找合資伙伴,第一條標準既是企業地板檢測要實現全檢,談了十幾家企業,都沒有答應這個條件,只有世友能夠做到全檢”,胡造奇對記者說。也正因此,莊森公司看到了世友品牌“以誠為本”的一面,在雙方合資之后,經營管理全部由中方負責。“連一名財務都沒有派來”,胡造奇這樣描述美方對世友企業的信任態度。
基于中國工業現狀,企業在未來拋棄OEM,打造自主品牌,必然會經歷一段時間的陣痛期。地板行業在國內起步較晚,這也是中國地板市場還不成熟的主要原因。如此背景下,“世友現象”的存在與突顯,顯得彌足珍貴。
后記:世友“品質語錄”
品牌如燒開水,不能停。
不打防守戰,只打進攻戰。
要做地板行業的格力,以品質取勝。
消費者永遠是無辜的。
經得起考驗的好地板。
定價策略:“三不”原則。
老百姓越有問號,越要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