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紅木家具通用技術條件》國家標準(以下簡稱新國標)近日由國家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準公布,并將于今年8月1日起正式實施。這是時隔11年,國家首次對舊版紅木國標進行修改和補充。據悉,新國標除了對紅木家具的術語和產品命名、生產工藝、產品分類等進行規范性定義外,還明確規定每件紅木家具必須配一張“出生證”,即《紅木家具產品質量明示卡》。業內人士認為,此次紅木家具新國標的出臺,尤其重視保護消費者的權益,并為原料日漸稀缺的紅木家具行業指明了可持續發展之路。然而,紅木家具市場混亂已久,新國標的頒布能改變當下的市場亂象嗎?
利益牽扯致新國標歷時兩年才出臺
紅木,作為一種家具原料,指的并不是某一特定樹種,而是明清以來對稀有硬木家具的統稱。鑒于紅木市場魚龍混雜、秩序混亂,一些廠商常常渾水摸魚,因此,2000年8月1日,為規范紅木市場,由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首次發布并實施國家標準《紅木》。然而,伴隨著時代的發展,市場在變,國標卻一直未動,因此,不少業內人士呼吁制訂紅木家具新國標。
參與起草新國標的北京元亨利硬木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波告訴記者,新國標從2010年開始起草,到現在歷時兩年才出臺。楊波說,起草、出臺一個強制性標準并不容易,標準的起草需要走訪全國許多地區,考慮全國乃至全球的意見,而嚴格的層層審批制度無疑也延長了標準出臺的時間,增加了出臺的難度。
業內人士表示,強制性標準涉及到企業、消費者等多方利益,爭論、摩擦不斷,一直沒有找到平衡點是此次紅木新國標難產的原因之一。比如,唯國標論者認為,國標有助于穩定市場,輕易變動國標會導致市場混亂。有一些國標的既得利益者,如一些產銷紅木品種相對固定的大公司,不希望擴大紅木材質種類,害怕增加新種類會使企業失去價值和優勢,故而反對改變國標。還有的企業認為,紅木新增樹種種類繁多,而其價格相差太多,會給市場帶來混亂,造成市場不穩定。
楊波也認為修訂新國標涉及到的利益關系比較復雜,不僅需要顧及消費者的利益,還要考慮各個地區、企業的利益,更要關注國際上對紅木行業的看法和影響。由于紅木用材多來源于熱帶森林資源,受到環境機構和國際組織的高度關注,增加紅木種類、修改國標是否能獲得國際認可,都需要考慮周全,這增加了新國標出臺的難度。
新國標尤其重視保護消費者權益
據紅木家具新國標主要起草人曹新民介紹,新國標首次制訂了中國硬木家具的基礎標準,主要包含紅木家具的范圍、術語、定義、要求、質量明示、試驗方法和檢驗規則等十項內容,適用于紅木家具產品以及其生產、流通領域。
據記者了解,新國標有三大關鍵內容:第一,新國標規定以產品主要使用的木材樹種名稱來命名和標識紅木家具。有別于舊國標對紅木樹種的限制,新國標提倡開發和使用新型紅木木料;第二,新國標要求每件紅木家具都要配有全國統一的產品明示卡;第三,新國標要求銷售商必須提供產品保修、退換、超出保修期的維修等售后服務內容,并明示各項收費標準。
記者了解到,目前市場上所銷售的紅木家具僅對家具的尺寸和用料進行了簡單的標注,并沒有統一、規范的標注。一些對紅木家具了解不深的顧客在選購紅木家具時,往往無法分辨優劣,個別不法商家正是利用這個特點,以次充好、非法牟利。而新國標要求每件紅木家具必須配一張《紅木家具產品質量明示卡》,明示卡上要詳細注明紅木家具的產品執行標準、工藝分類、質量等級、適用范圍、主要用材、產品涂飾與裝飾工藝等信息。憑借這張“出生證”,消費者可以對紅木家具的身世一目了然,一旦發現質量問題,也有了維權的憑據。
市場監管手段亟須完善
說起紅木家具市場,業內人士念念不忘2010年的“白皮事件”。所謂“白皮”是對紅木邊材的俗稱,其價格與“心材”相去甚遠。2010年年末,有媒體曝光稱,作為紅木家具主要產區,福建某縣六成以上紅木家具摻“白皮”,引發行業震動。業內人士張建偉表示,長期以來,紅木市場的確比較混亂,以次充好的現象時有發生,消費者在購買紅木家具時,普遍對這一點感到擔心。
那么,紅木家具新國標的出臺能防止造假嗎?“擋不住造假。”深圳市文物考古鑒定所研究員張一兵博士對此潑了盆冷水,“紅木家具比較容易造假,因為它是商品名稱,而不是科學意義上的物種名稱?!睆堃槐嬖V記者,紅木這個概念自產生之日起,它的定義就完全是開放式的。張一兵強調,只要紅木的種屬不能確定,紅木材質就不是一個可以被檢測的對象。因為對于檢測而言,其對象必須是靜態、單一的,而紅木是一個動態集群的概念,是中國傳統的商品名稱。由于紅木樹種很多且木材價格差距太大,所以給以次充好、偷工減料留下了巨大的空間。
在張一兵看來,紅木家具實際上是社會財富再分配的工具,只有界定模糊才能大幅度提高它的價值,因此大部分紅木家具的利益相關人都不希望有界定清楚的標準。相關質監人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認為,對于紅木家具市場的亂象,行政執法面臨難取證、難檢測、難查處等問題。市場監管手段難以完善,再加上消費者不諳個中三昧,這正是紅木家具市場的尷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