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篇
■背景
所謂設計產業化,首先有設計,再形成產業。業內人士認為,既為企業,就一定要遵循市場規律,實現量產。而產業與“原創”并不矛盾,只是把有想法的設計轉化為更多消費者可以享受的產品。目前的情況下,盡管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逐漸凸顯,堅持原創設計的企業數量相對較少,即便是品牌企業,他們對設計的重視也依然不夠。
消費需求迫設計升級
相比家具企業的數量,原創設計仍然稀少。從早期的“抄襲”、“模仿”、“借鑒”國外家具設計,再到近十年來,部分企業開始摸索自己的設計之路,至今能夠被“原創設計”的企業數量依然不多。與此同時,仍有不少大眾家具品牌對于原創的認知不夠,“產品好賣就行”的想法在大眾品牌中仍占主流,原創產品也經常遭遇大小企業的“山寨”,家具品牌因外觀專利侵權鬧上法庭的事情也時有發生。
慶幸的是,隨著產品的豐富,消費者也經歷了沒有選擇權到個人喜好說了算的階段。這種形勢迫使行業被動或者主動地尋求改變。一方面,在越來越彰顯個性的時代,消費者對于設計和個性化的要求越來越高。“消費者不再喜歡看到那種千篇一律的設計,他們喜歡有獨特個性的設計。”美克美家運營總經理ClaireEeles說。另一方面,在業界都言“行業過剩”的情況下,在面臨著太多品牌時,好的設計不僅能夠幫助消費者擺脫這種混亂的狀態,更是企業產品“被看見”的重要工具。
法國設計師品牌LEXON創始人、CEORené Adda認為,在市場飽和的情況下,“消費者越來越挑剔,必須讓消費者看到我們,這就需要給予他們一種非常清新的設計感,必須給消費者提供與眾不同的東西。”華日家居高層也認為,未來一定是“小批量”、“多品種”的個性化市場。而在遭遇激烈的競爭之后,低端市場難做,家具行業需要由“量向質”轉變,原創設計既是滿足市場的需求,是品牌特色和個性的一種表達,也是企業生存所需的重要能力。消費和生存的雙重壓力以及原創先行者的帶動,使得大眾工廠品牌有更多的企業開始對原創設計進行了被動或主動的了解。
靠原創小眾品牌崛起
與部分大眾品牌或者工廠品牌對于原創設計的“尚不敏感”相比,一些設計師創立的家具品牌掌握了機會。這些主打原創設計牌的小眾品牌,越來越受到市場青睞,并憑借其設計在業界也獲得了一定的聲譽。
2006年,知名建筑設計師、藝術家呂永中先生創立于上海的品牌“半木”,致力于探索當代東方生活方式的高端原創家具與生活,幾乎年年斬獲獎項。由設計師陳大瑞創立的Maxmarko木美家具,第一個作品就獲得上海國際家具展客廳家具金獎。如果說這兩個品牌被稱為設計師品牌的話,從做銷售、生產再到設計的ACF則更愿意被稱為設計品牌。這個由設計師創立的品牌集合了一批志同道合的設計師團隊,不僅在中國和意大利都擁有工廠,還立志打造成為享譽世界的“中國原創品牌”。
在今年舉辦的上海國際家具展上,也涌現了一批主打設計元素的新家具品牌,他們通過新興的網絡渠道或者專賣店形式拓展自己的地盤。這些對傳統的工廠品牌形成了新的刺激。
■現狀
模式不同各有特色
在尋求原創的過程中,中國家具企業逐步形成了以下的幾種模式,并形成了各自鮮明的特色:
1.設計師品牌。獨立設計師做自己的產品,有鮮明的個人印記,但比較小眾,產品相對不夠系統,多為小批量生產。除非是大師,否則生存困難。
2.設計品牌。由設計師團隊成立的主打原創設計的品牌,產品有品牌印記,對新生代消費者的需求把握相對靈敏,團隊更加靈活,銷量不如大眾品牌,多走中高端路線,如ACF等。需要有成熟的設計、生產、銷售團隊,否則也難實現規模的擴大。
3.設計公司。有自己的設計師,不做產品,也可以理解為工廠的設計外包,現在有賣設計版權、收取設計費和靠產品銷售分成等不同的收費方式,是目前比較被看好的一種方式。不過業內更傾向于銷售分成的方式。“除非是與品牌十分契合又有特性的設計產品,否則買斷的方式對于企業來說很冒險。”ACF設計產業集團創始人王昕說。
4.大眾工廠品牌有的選擇培養自己的設計師,如華日家居今年招了30多個院校學生,培養與品牌理念相符的設計師人才;有的則與設計公司合作,如榮麟既有自己的設計團隊,也會選擇相應的設計團隊。戚麟認為,與設計品牌相比,大眾工廠品牌與終端接觸更緊密,更能了解消費的商品需求,而且培養了過硬的生產隊伍和完善的營銷渠道,這都是其優勢所在。
5.談不上設計師的“工藝師”,四處看展,仿制和修改產品,供工廠使用。部分品牌企業及國內工廠仍采取這種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