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觀設計行業十余年,見慣了設計公司(師)之潮起潮落。
每逢市場調整之時,圈中自然是渾招、怪招頻出:低設計費、或不收設計費等,而互聯網家裝等也成了當下熱炒的話題。
事實上,業主是會思考的:做為一個公司(設計師)不靠設計費來支撐運營,那必然是會從材料上克扣、工程方面壓縮;材料用不好,施工品質自然打折,最終效果必然沒保障,傷了客戶的心,后續有好項目也不敢給你做了,關系自然就斷了;很多設計師入行很多年,也完成了不少項目,但卻沒有拿得出、上得了臺面的作品來撐臉面(混設計圈如同行走江湖,總得備幾身好行頭),這就說明你的客群自然也就優質不到哪兒去;沒有優質客群支撐的公司平臺也就會越來越差……長此以往,公司就陷入了“負”循環的怪圈,等著被市場洗牌。
那何為“正”循環了?當設計師收高設計費,真正以設計費來支撐公司運營之時,自然可以坦坦蕩蕩去選擇合適的材料、有效督促工程的實施;出個好作品,業主各方皆大歡喜;有了好作品,自然有了宣傳推廣的底氣,知名度和專業高度自然水漲船高,好的客群資源自然紛至沓來,公司平臺也就真正進入持續發展和提升的良性循環。
有行話說“做公裝靠關系,做家裝靠圈子”,說白了就是靠資源求發展,而在越來越理性投資的當下市場,業主是絕對不會給你第二次試錯的機會的,況且他們的可挑選性也很多。市場競爭如此激烈,最稀缺的還是長年累積的優質客群資源,和敢于一次次讓你實施的客戶,如果有,請珍惜!
中國整體社會信任體系不健全,缺乏必要的評估與保障,往往人們更傾向選擇大牌、大店和口口相傳的,其實是在規避選擇的風險;在國外盛行、為設計師們津津樂道和向往的工作室模式,卻在國內很難發揚光大,也與社會誠信體系不乏關系。
而業主和設計師之間一直存在的最大鴻溝就是“信任”;常有設計師們埋怨,業主們在后期軟裝方面不配合,導致最后效果打折,其實很多情況不是業主沒有欣賞水平,而應該從設計師的職業操守和社會層面的角度去思考一下問題的癥結所在。
很多年前就有業主說過,當一個設計師既談業務、又做設計、還收款和售后服務時,他的格調是高不到哪兒去的。格局不大,憑什么讓人家信你;所以說,口碑的美譽度和品牌服務的滿意度在客群中的傳播越發顯得重要。
蘋果、小米等領軍企業倡導的“專注”、“極致”等已成普遍共識,而去暴利化、去中間化為特征的互聯網時代,已在深刻影響和改變著我們的思想觀念和衣食住行;過往的設計師總包總攬模式將很難再持續下去,而專業細分、聚焦目標群體、特制化的設計品牌定位與市場行銷策略將成為發展趨勢;
聯想到近期熱炒的“雷軍、萬科等進軍家裝市場”的消息,相信他們首先是看到了家裝市場長期存在的問題癥結所在,以及后面所能撬動的具大市場容量和產業鏈機會,自然就會從提升用戶體驗的角度出發,通過大數據的用戶群分析,定位細分目標客群,高度整合和集成化的供應鏈體系,以規范化、系統化模塊來高效運作(而這些正是當下很多設計公司管理者所向往達到的)。當然,后續對行業的影響到底有多少,只能拭目以待。
但是,現實的狀況是:相當多的傳統行業正在被這些看似“外行”的“外來的和尚”所顛覆,早已屢見不鮮;而相當多的設計人仍然秉持著傳統的“資源邏輯”思維,依靠著固有的資源來做事;而不是以“品牌邏輯”,讓高度自由化的市場來匹配自身最優質的資源,真正回歸服務和品質至上的設計理念“初心”。
沒有差的行業,只有差的企業,同樣的經濟環境,而常有逆勢崛起者;我們常用“職業”、“事業”,“產業”、“行業”來考量設計師不同的生存狀態和境界;職業和事業,是絕大部分本土設計師正在踐行的路,不乏成功和具代表性人物,但普遍缺乏的是聚合和打造產業的能力、影響和革新行業的遠見、魄力和雄心。
什么樣的管理制度,就決定了什么樣的行動結果;什么樣的供應商,就決定了什么樣的速度和品質;什么樣的思想意識,就決定了我們是什么樣的人;什么樣的人,就決定了做出什么樣的事。
設計之路漫漫,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