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與智能的糾纏不休
在施振生的電腦里,CAD、Solidworks等設計軟件占據了大部分硬盤與內存;公司與實驗室的書架上,放滿了設計、健康類書籍;他的手機中,也裝滿了到各個國家拍攝的智能整體廚房照片。
無數次廚房建模的設計與推倒,無數本專業書籍的知識吸收,無數次他鄉異國的走訪、考察、學習,數據、理論、文化、可行性,冗雜的信息與構想長年在腦海里組建與打破,這個曾經的門外漢開始初露鋒芒,曾經的設想在現實世界也初現端倪。
首先是灶臺、吊柜、抽油煙機到臺面的高度。長期出國考察,施振生得出規律:歐美的廚房設計中,這些高度均是根據當地人普遍身高而量身打造,這在根本上解決了人們下蹲做飯的問題。
將這套規律搬回國后,施振生做了大量數據統計:中國下廚人士基本為女性,她們的身高普遍不足1.6米。為此,藍谷廚房的灶臺高度在0.83米左右,這個位置能讓女性在不彎腰弓背的情況下,輕松進行下廚;1.53米的吊柜高度,也讓她們觸手可及;兩者之間的高度,則充分滿足下廚人士在此之間的任何操作。
看似完滿的解決方案,在施振生看來,卻仍漏洞百出:儲物柜的轉角處怎么辦?里面的東西靠手去夠?同樣會讓人下蹲并產生疲累。對此,施振生進行了櫥柜的內部研究。
但這個工程并非那么容易定論與取舍,因為不同的用戶有不同的使用習慣與支付能力,既然做人性產品,就要面面俱到。
經過與集團設計部的多次商討鏖戰與設計建模,施振生最終決定設計三種結構:用扇形托盤做底連接櫥柜門,門一打開,所有物品全景式地呈現;門與托盤分離,托盤可輕松拉出;傳統式櫥柜。
上中下階層的需求都被滿足之后,施振生接著定義了符合人體工學的廚房區域劃分:從食品儲備區,到物品儲存區、清洗區、準備區,再到烹飪/烘烤區。這樣的設計,從做飯到飯后清洗、物品歸位,人們只需行走一個來回,最大限度減少了無效行程。
減少無效行程,配置合理廚房高度設計,這基本上將勞動轉化為舒適,但施振生要的不止如此:舒適還應包括更多內容。于是,藍谷廚房設計了音樂播放功能,它比手機更有立體效果,聲音更大,也更方便。同時,藍谷廚房也配置了咖啡臺,三五個朋友下廚的時候,在做飯之余,還能享受一杯咖啡帶來的舒適愜意。
智能工程已近乎極致,施振生仍不滿足,在他看來,材料、風水、空氣動力等均屬于人性范疇,智能的定義,也不該如此狹隘。看不見的空氣,看得見的陽光,人與廚房之間的所有連接物質,都是他要考慮和解決的問題。
如果把這些問題放在硬幣的一面,它是屬于外部條件的健康問題,硬幣的另一面——內部的健康問題,又該如何解決?
健康的極致是細節
采訪進行到一半的時候,我們來到藍谷中國第一店——吉盛偉邦國際建材館的八大戶全景OPEN體驗館。
與工作人員簡單招呼一番之后,施振生大概有些口渴。他走到一款名為寶馬灰的藍谷產品面前,打開水盆柜上的水龍頭,放了半池自來水。我們又聊了一會兒,他用杯子在水池舀了半杯水,徑直喝了下去。接著,他講了一個小笑話:
一只豬聽說喝豬骨頭湯能補鈣,它笑了。豬說:我才三、四個月就被迫出欄了,我比你還缺鈣呢!你吃我,你能補什么?激素唄!
“大家都買保健藥品、有機食品、綠色蔬菜,其實最主要的病,都是來自廚房——它是你一日三餐供給處”,施振生用毛巾擦了擦手說著,兩只眼清釘子般在這套產品上來回打量,查找是否存在瑕疵。
在做廚房整體打造之余,施振生已經開將這些細節處納入思考范圍。
以前母親做飯,家里的人都覺得比較難以下咽。這主要出于三方面原因:一是城市自來水太硬,在洗菜、蒸煮過程中漂白粉殘留在菜里,影響口感;二是“豬”的問題:食物本身不健康;三是火候的把控難以到位,煎、炒、蒸、炸、煮,文火武火需求不同。
施振生的做法,是先解決水。在當時,分解并吸收水中有害物質的水盆柜在市面上還不存在。為此,施振生又相繼走訪歐洲多過,發現用納米材料做水盆柜,可電解有害物質。基于此技術,藍谷在國內獨創了凈水系統,自來水通過這套系統,就可以直接飲用。
但這并非水系統的最終成品,在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施振生閉門不出,直到將藍谷智能凈水系統徹底升級。現在的系統,不僅能去掉自來水中有害物質,還能分解蔬果上的有毒物質,從根本上杜絕了“病從口入”。
水的問題解決了,接下來是火。火包括兩方面:灶與抽油煙機。
在人們的傳統使用習慣中,總是將抽油煙機排煙量調到最大,覺得排煙量越大,吸得越干凈。
對于這種習慣,施振生的偏執勁又上來了。他在實驗室里進行大量實驗后,得出結論:排煙效果與電機、電壓、噪音、籠煙范圍等都密切相關,最合理的排煙量范圍,應該與火力大小相匹配。
解決火的問題,施振生從與之成套的抽油煙機入手。施振生起初的想法,是給抽油煙機設置檔位,但立馬又否決了。用戶對于排煙量幾乎沒什么概念,檔位設置只會增添他們的疑惑。
于是,在藍谷抽油煙機上,這樣的設計出現了:抽油煙機旁設置按鈕,上面分別標注蒸、煮、煎、炒、超爆等字樣。用戶需要蒸菜,直接按“蒸”按鈕,其它需求亦是如此。
抽油煙機解決了,灶的解決方案也自然形成。搭配三維立體進風的火力之下,有與抽油煙機對應的火力調節數字顯示與時間長短條件按鈕。當兩者都匹配起來,在加上水盆柜“解毒”后的菜,就還原了飯菜本來的味道,也就是健康的味道。
不僅如此,施振生對廚房的形象細節也有獨到設計。他喜歡寶馬的線條,遂將寶馬的流暢與大氣外形移植到廚房里。靈感爆發的點綴與視覺的沖擊之下,乍眼看去,廚房里好似停放著一輛大型號的寶馬。
從操作到美感,從智能到人性,從細節到整體,從代表小康生活的客廳轉向倡導健康生活的廚房,跨行跨界卻沒跨出家庭生活中心的施振生,腦海中從廚房到藝術品的模型正一步步從零到一,得以實現。
尾聲:因為它就在那兒
曾經有人問喬治·馬洛里為什么攀登珠峰,他的回答是:因為它就在那兒。
眼前的施振生,在采訪過程中,一直徘徊于產品、電腦與書架之間,為下一個產品創新突破點而思緒飛馳不斷。
他何嘗不像馬洛里?當其他人在為自己的品牌自我吹噓的時候,在盜取別人的成功進行“微創新”的時候,在為自己的品牌制造泡沫的時候,他獨自一人在實驗室,或者國外進行著內心的孤獨攀登,因為他知道他內心的極致是什么樣子,并且“它就在那里”——在那無形又風云迭變的商業世界屋脊之上,那兒有他未來3年100個億的構想。
到現在,珠峰已經如同商界市場,商業味越來越濃,登山精神被日益稀釋;而商業世界亦如珠峰,當中永不缺乏十年如一日的攀登者,他們偏執而專注。這類人群很少,但是不能缺失。如果這道最后的堅守轟然決堤,世界會變成怎樣,我們難以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