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詬病1:虛構“低價”
“網絡搜索界面單價顯示幾百塊錢,一下訂單上千塊”是消費者常見的吐糟。“單品顯示促銷價與實際訂單成交價相差太遠,低標價給顧客帶來極大的心理暗示和誘惑進店。”這就是網購的價格陷阱之一。目前很多家居電商企業通過各種“偽低價”手段令消費者上當受騙。每逢3·15、雙十一、雙十二、春節等節慶,不少家居建材品牌均在網上給出優惠價格,另外還有免單、返現、抽獎等優惠力度,不少品牌更是給出2~3折的折扣力度,價格著實吸引人。電商就是利用網購群體對價格普遍存在占便宜的心態,沖著低價的誘餌去,結果并沒有嘗到實惠。除了消費者熟知的限量低價、“零元購”等噱頭外,有價無貨和虛構原價也是電商的通病之一。而且在雙十一、雙十二,提前1個月拉升原價,再半價促銷已是不二法門。
詬病2:秒殺“陷阱”
除了低折扣、零元購,網購平臺上的“秒殺”越來越普遍。開展“秒殺”活動的網絡商家通常只愿意拿出很少的商品,有時甚至只有一件商品。雖然商品價格相當誘人,但由于數量少買者多,實際上無異于搶購。其實,隨著網購人數的增多,消費者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對所謂的“秒殺”心動程度已不高。“天下哪有免費的午餐”、“哪有這么大只螃蟹到處走……”
詬病3:套餐“增項”
在家居領域,定制家具是近幾年風光無限的產品。市場的炙手可熱,一時間也讓定制家居品牌套餐戰風起云涌。但是,記者從各大定制家居品牌開設的天貓旗艦店了解到,很多知名品牌推出的低價套餐,甚至只是半成品。而且除了增項,低價套餐提供的產品質量也堪憂。“有的定制品牌為了能降低成本,使用非常薄的板材,這種板材制成的家居用品穩定性很差,一旦挪動,背板容易出問題。”一位業內人士表示。
詬病4:預售訂金膨脹
預售是近兩年家居行業雙十一涌現出來的新玩法。在雙11促銷戰開打前夕,各類家居企業往往會早早地在旗艦店主頁掛出提醒消費者的計時牌。如某些家居類企業推出的99元預售產品和建材企業推出的搶1元優惠券等活動。但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家居電商這兩年興起了‘訂金膨脹’的促銷玩法。預售時交了99塊定金,‘雙11’當天就1.5倍膨脹成150元,運氣好的顧客膨脹3倍,這吸引了很多消費者的關注,尤其是當一款家居的價格本就不高的情況下,訂金變成幾倍抵扣,對80、90后女性消費者的誘惑力特別大。”“任何一個消費者買家居都希望用十年以上,對于家具的品質、材質、品牌、服務、設計、文化、空間、質感有著剛性需求,價格不應是產生購買行為的第一要素。其實不管是秒殺還是訂金膨脹,羊毛出在羊身上,吸引消費者購買更多本不是必需品的產品,增加利潤,是網絡商家價格促銷的不二法門。”業內人士分析指出。
對家居企業而言,向互聯網電商轉型是大勢所趨,但行業的長遠發展,須以滿足消費者需求為最終目的。任何“噱頭”、“陷阱”都不如用踏踏實實的產品與服務更能獲得消費市場的廣泛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