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裝大調查”的結果顯示,有55%的用戶會選擇請設計師單獨設計,再找裝修公司裝修自己的家;59.9%的用戶選擇裝修公司會采用半包的方式;54.1%的用戶心理能夠承受的設計費是100以內;53%的用戶是從網上(包括電腦端與手機端)知道定制家居;選購時,59.7%的消費者會主動向品牌商索要環保檢測報告;52.4%的消費者喜歡購買成品家具,36.9%消費者會選擇定制家具,10.7%的用戶兩者都有;產生售后糾紛之后,54.0%的消費者會通過向商家投訴的途徑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等等。
讓人歡喜:人們對家居裝修的熱情有增無減
這一份家居裝修調查讓人歡喜的是,人們對于家裝的熱情有增無減。調查結果顯示,在裝修知識的渠道來源方面,網絡媒體一路高歌猛進,以34.6%的優勢占據裝修知識來源的首位。網絡媒體與新媒體的傳播速度之迅猛,不得不讓家裝企業開始重視網絡營銷渠道,尤其以90后、80后為中流砥柱的網絡人群,未來也勢必成為家居家裝行業的主要消費群體目標。
而30.0%的消費者選擇“自己主動找資料”,并則以微弱的差距位居第二,人們開始學著從被動接受產品信息轉變為主動了解產品特性,以求尋找適合自己的最佳家居商品,側重說明了消費習慣也開始在家裝市場慢慢演變。
當然,仍不能忽略通過親友口口相傳裝修知識的來源,占到為數不少的25.6%。這一部分消費者選擇相信身邊信任之人的真實感受,因此,對于家居家裝產品的口碑營銷,仍然是企業不可放下的重要營銷模式之一。而隨著互聯網的沖擊,傳統媒體整體的衰退也使其在家居家裝領域的受眾面越來越小,這是時代的選擇,也是時代的必然趨勢。
讓人憂:消費者的維權意識與途徑依然匱乏
與家居家裝知識開始成為人們的興趣點相反,消費者的維權意識與途徑依然匱乏。產生家裝服務糾紛時,54.0%的消費者選擇直接向商家反映,占到調查人數的五成之多。雖然這從一定層面意味著消費者格外重視自我合法權益,但卻依然找不到有效途徑。拒絕退換貨,遲遲不回復,霸王條款的壓制甚至商家跑路,都讓向商家投訴的方式充滿權利被侵害的風險。更有7.1%的人選擇默默忍受自己的權益被侵害。
這其中較為有效的兩個維權途徑3·15維權與上訴法院所占比例并不占多數,這不僅與消費者自身的維權意識薄弱有關系,更需要我國的消費維權機制有待加強,才能讓更多消費者選擇拿起法律的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追求個性化與自由成消費市場特有屬性
調查結果顯示,多達55%的業主選擇將設計師的設計方案與裝飾公司的施工相結合,這一方式完全可以詮釋中國家裝消費者追求個性化與高自由的市場特質。選擇自己鐘愛,甚至可以自己參與的設計方案,再加上施工與材料雙重可靠的正規家裝公司,這種模式相對來說,性價比與自由度都很高,非常符合中等階層的消費口味。
同樣的自由度,還體現在家居裝修半包模式上,這種模式給予消費者在主材選擇方面更加自由與放心。主材的檔次,環保度,價位,盡在自己手中掌握,也從一方面規避了裝飾公司高額報價的亂象發生。因此,本次調查中有59.9%的人選擇了半包模式,絕對勝于選擇全包的22.3%,而還有相當一部分人,仍在選擇缺乏監理與品質保證的“游擊隊”。想在家裝上省錢,絕不是靠簡單粗暴的低廉價格,而是將每一分錢花在刀刃上,才能省得安心。
環保至上逐漸成為家居產品合格主要標準
現如今大多數家居建材廠商,都會宣傳自己的產品具有F4星標準認證,或是符合E0級標準。暫且不論這些標準目前有無被國內家裝行業所認可,但僅憑宣傳之言就能無條件信任廠商單方面說辭,實在有失嚴謹。但好在,調查結果顯示,59.7%的消費者會在選購過程中向商家索要環保檢測報告,這是一項消費者合法合規的權利,但往往很多人并不知道或是礙于面子難于索要。
消費者如果懷疑家居建材的有害物質超標,是有權力要求商家出示相關檢測報告。但事實往往是殘酷的,市面近八成的家居建材公司無法提供環保檢測報告,這是一項需要全行業共同改善的現狀,商家的誠信經營,相關部門的權威督查以及消費者的環保意識提高,缺一環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