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痛點1:“中國智造”亟待提升
中國制造業世界格局中處在一個三明治的格局。發達國家通過制度、體制的創新,實現高端回流。有大量的數據可以證明,我們沒有主動權和主導權。我們過早的進入了低成本的擠出效應,擠到什么程度呢?印度、越南一些自然資源豐富的國家,正在快速取代我們。有人就呼吁中國的失業率可能會上去,其實這就是資本結構的調整。一般的靠出賣體力獲得財富的崗位越來越少,但是要靠智慧、創新這個領域越來越多。所以我國人力資源要提升,教育要跟產業經濟、跟產業升級要對上。然而,我們相對忽視工匠精神,有很多的扭曲,造成了今天這個局面。
痛點2:關鍵的核心技術嚴重缺失
我國集成電路以2300億美元進口,汽車發動機基本靠進口,工業機器人所需減速器、侍服電機依賴國外,就是產學研用脫節。我們看到很多的創新技術,都是科技系統在玩這個東西,錢也沒少投入。但是里邊沒有企業家精神,有的是搞技術的人領先的,好不容易從硅谷引了幾個人,最后不愿意分享成功。知識產權也保護不了。政府被呼吁投了一個多億的項目,最后以失敗告終。上海應該參與國際分工當中取得國際影響力,而不是說我國科技發現、技術進步,要在國際上拿大獎。
痛點3:質量水平不高
產品質量水平嚴重滯后規模的增長,但是我們的質量水平標準總體上不高,劑量保障不足。認證作用不強,監測服務支撐不夠,目前,排在比較低端的狀況。
痛點4:國產品牌競爭力不強
知名品牌企業數量不多,競爭力不強。沒有品牌,一個企業只能做低端的代工。大而不強的問題顯而易見,6成企業的年利潤只有8家超過1百億。
痛點5:產能過剩
產能過剩的問題,有一段時間把它歸結為高能耗、低端的產業。這些企業在諸如上海等城市被淘汰的可能性很大,比如80年代紡織、鋼鐵的調整,壯士斷腕。可以說,我們減的很多項目,有不少企業是符合國家排放標準。大家按照倒逼機制,還在往下調。在外地的,關鍵的是產業遷移。我們在公信部專門建立了產業遷移的平臺,跟兄弟省市做橫向的轉移。讓企業家沒有完成生命創新的項目進行轉移。很多的運用需求端無人去做,造成了產能的過剩。不能簡單地歸結于沒有需求了。
痛點6:成本快速上升
制造業成本快速上升。筆者認為要面對的現實是我們的制造成本過快,實體經濟得到的金融各行業的支持太少了一點。中間品大家業內拆借,拆到最后實體經濟拿不到。中國實體經濟粗放的東西太多了,要調整的東西太多了。回到國家的平均水平的增長速度,是在大量減反的基礎上,完成了增長。
痛點7:環保
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要素供給能力接近極限,伴隨著2016年“史上最嚴環保法”出臺,各大企業紛紛通過轉型升級尋求到突破點,踐行環保生產。可見,政府對于可持續發展的決心。
痛點8:國際化、智能化不足
產業國際化程度不高,全球化經營能力不足。現在要走出去談何容易?要走出去極其艱難。現在按照大數據、云計算的要求來說,我們在自動化的層面里面,很多標準化和自動化的應用領域里面,都還沒有成熟。現在開始智能化。實際上中國制造的家居業在發展當中,我們感覺傳統產業面臨著第二次淘汰的風險。
痛點9:生產性服務業支撐力度不夠
制造業的問題,表面上是看制造業的問題。工業時代結束以后,在后工業時代和信息時代,它的制造全價值鏈的考慮。是包含著研發創意一直到最后生命周期,不是指中間一個環節。不能說沒有加工點的一個制造企業就不是制造企業。在這個里邊我們要解決一個問題,現在生產性服務業里面有很多空白點,有些行業我們甚至都沒有。有很多的生產性服務業中,規模不大,結構不合理,創新動力不足,市場不開放。
2017年,中國家居產業洗牌仍將繼續,在這場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導的經濟轉型潮流中,“陣痛”是必經階段,慶幸的是,家居人總在鍥而不舍地挖掘著行業與企業的痛點,不斷地優化改革,著力完善“中國制造”。相信洗牌后的市場的競爭效率會更高,行業發展也會更加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