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工作室完成了上海長寧區新華路一處別墅的改建。這里的老洋房群原是一片高級住宅區,舊稱“哥倫比亞圈”。閣樓的擴展及延伸,成為整個改建項目的關鍵。設計團隊通過打開屋頂的處理方式,激發出了三層閣樓潛在的公共屬性。

在介紹這個別墅改建項目之前,先來說說“哥倫比亞圈”。
1920 年代末,當時上海一家地產商普益地產投資策劃了這一項目,樓盤的名字就叫“哥倫比亞圈(Columbia
Circle)”。他們請來當時在上海名噪一時的匈牙利建筑師鄔達克(Ladislav Hudec)擔綱總設計師,為哥倫比亞住宅圈設計花園別墅,截至 1930
年代共有 21 棟別墅落成,涵蓋了包括英式、意式、西班牙式、薩克拉門托式、加利福尼亞式、佛羅里達式以及英國鄉村式的十余種建筑風格。
近 100 年,這里很多地方被多層社會住宅占據,與原先的洋房別墅共同構成了混合社區,而建筑操刀改建的 231
弄別墅,是一幢西班牙殖民地風格的建筑,這里曾出現過容納 13 戶人家的情況,空間結構已經發生很大變化。
這家于 2010
年成立的建筑工作室,之前也做過幾例改建項目,比如上海復興中路和瑞金二路路口花園坊住宅小區的水塔住宅改造,以及將揚州一處廢棄學校改造為玉器工坊的實踐。
此番改建的任務并不是簡單地恢復和保護別墅的原貌,而是要從當下情況出發,在各功能空間的布局上回應周邊相對復雜的城市環境,重組內部空間,以適應當代生活方式。
波紋金屬立面的閣樓的擴展及延伸,成為整個改建項目的關鍵。設計團隊通過打開屋頂的處理方式,將三層閣樓面對天空的潛在的公共屬性激發出來。
因為閣樓的屋頂一半被打開的緣故,整個閣樓形成了兩個氛圍差異化的空間,其中一個高聳的空間以白色的面貌呈現,顯出幾分冷峻,而另一個相對低矮的空間,則因木質包裹的原因,顯出溫暖的質感。兩個空間材料使用上的差異,也突出了老閣樓與加建部分之間的新舊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