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國內大型家居賣場的日子就開始不好過了,可有趣的是,有一個品牌卻連續交出漂亮的成績單,并在港股上市一年多之后,又打算在上交所IPO,擬募資39.5億人民幣。
這個在同行一片哀嚎聲中,獨自抿嘴偷笑的人就是紅星美凱龍。
2013到2015年度,紅星美凱龍的營收分別為62億、83億、91億,而凈利潤分別為32億、39億、43億。
賣家具這么賺錢了?不不不,要知道這家資產總額達到831億元的企業,超過700億由投資商場帶來的,和家具關系不大。
地皮成最值錢資產
當互聯網人還在高喊著要顛覆線下時,紅星美凱龍笑而不語,賺得盆滿缽滿。相比之下,那些真正生產家具的企業,利潤率就低得可憐,他們的毛利率普遍在30%—40%之間,遠不如提供渠道的紅星美凱龍的75%。
為何會造成如此懸殊的數據?秘密就藏在了一項公允價值收益變動。
所謂公允價值變動,簡單理解,就是紅星美凱龍手里的地皮漲價了,盡管它沒有將其出售,但漲價的部分也要計入到營收中。這就是公允價值變動帶來的固定資產的變動。
可以清晰地看到,紅星美凱龍在2015年的公允價值收益達到了23.8億元。占了凈利潤的一半。如果減去這部分收入,紅星美凱龍在2013年至2015年的凈利率分別為:18.33%、18.1%、21.65%。
這種公允價值變動是重資產引起的。紅星美凱龍的自有商場,光房地產的賬面價值已經達到了705億元,占到了資產總額的84%。相比于700多億的固定資產,紅星美凱龍的流動資本80億元不到,前者是后者的十倍之差。
盡管紅星美凱龍沒有賣房的舉動,但不得不感嘆紅星美凱龍在選址上的獨特眼光。
截止2015年底,紅星美凱龍已經擁有37家自營商場。這些商場分布在一二線城市的黃金地段。
以北京舉例,紅星美凱龍在北京的4家商場全部位于交通便利的環路上,分別包括東、西、北四環各一家和北五環一家,都在京城要塞。
而北京東四環店在2015年創造了3.19億元營收,面積為80000多平米,平均每平米產生的收益接近4000元。
“由于很難在一線及二線城市物色到優勢區域位置,公司現有的自營商場版圖很難被復制?!?
紅星美凱龍的招股書中出現了這么一句表述,字里行間都流露出行業老大的霸氣側漏,它仿佛在告訴外界:別來玩了,房子才是行業競爭的核心壁壘。不過看完數據,也是不服不行。
賣場得利,經銷商受苦
當然,紅星美凱龍終歸是一家綜合性的家具賣場。它的商業模式來自于向家具賣家收取渠道費和管理費。
2015年,紅星美凱龍在全國委管的商場位為122家,委管商場的毛利率均高于74%,營收占到了紅星美凱龍總營收的40%。
這種模式對賣場來說是很輕松的,本身“不出力”,只是“販賣”招牌,可是對于經銷商來說,日子并不好過。
中國的家具市場本來已處于產能過剩的階段,這種過剩的一個結果是導致渠道過剩。在產能過剩的同時,家居賣場依然習慣捆綁經銷商,遍地開花,四處撒野。
一份統計顯示,華東某三線城市,其在2016年末家居賣場的面積達到150萬平方米,平均兩個人要養活一個平方的賣場。
在“蛋糕”面積就那么大的情況下,那些賣場巨頭竟可一路征戰圈地又圈錢,這種竭澤而漁的經營方式,不僅讓加盟商好生心塞,也擾亂了這個行業本應穩健發展的秩序。很多經銷商苦苦支撐甚至開始撤退,經銷商一旦撤退,賣場本身又怎么會有起色。
須知,去產能化是中國家具產業轉型升級首要的路徑。這幾年,中國家具產業的去產能化帷幕正在徐徐拉開,相當數量的低效益和產品不適銷的企業面臨倒閉或被兼并的局面;大多數家具制造企業正在加快轉型升級的步伐,實現設備和管理的升級,甚至完全改變原有的經營模式。
宜家不是你想學就能會
大多數傳統行業在今天這個時代都開始謀求轉型之路,家居賣場要不要轉?肯定要,但是要怎么轉!
賣場的轉型方向之一是需要打造更好的消費體驗,顯然,國內的賣場仍舊沿襲老一套,只管收租,不思進取。像宜家這樣的購物模式,不是沒有,卻是多為牽強附會、不倫不類,傳統模式沒有得到根本上的改變。
“宜家模式”之所以值得討論,在于其“體驗”二字。對比本土家居賣場中冷冰冰的家具產品、如出一轍的產品設計與陳列,宜家反其道而行,一直提倡和堅持讓顧客親身了解產品的特點,鼓勵所有到店的顧客體驗并現場試用家居產品,了解這款產品的特點和優點所在。
可以說,其他自營賣場也好,連鎖加盟賣場也罷,賣的無非都是商品;宜家主要賣的是“體驗”,即便其商品質量參差不齊,中國人還是愿意為愜意的“體驗”掏腰包。
在宜家你會看到,小餐館、咖啡廳不僅僅是顧客歇腳的地方,還是吸引吃貨到店消費的原因。你同樣會看到,很多的小孩、大人,年輕的、年老的,一個人、一家人等等在里面享受食品給他們帶來的快樂。
里面的場景,不亞于任何一家星級餐廳。餐飲業態無疑給宜家帶來巨大的客流,也增加了消費的幾率,帶動了銷售額的增加。
反觀國內賣場,自身的跑馬圈地無序擴張、網購平臺的影響以及房地產開發商和裝修公司等相關產業鏈的截流,令其內外交困。
當然,也有少數賣場進行了一些反思并試圖作出改變,豐富商業形態,或向互聯網轉型,或向體驗式賣場轉變,或試水商業綜合體,在商業地產、餐飲、酒店住宿、娛樂等方面擴張,開展多種渠道突圍,不過成功的不多。
路很多,找最適合自己的
盡量轉型不易,但是對經銷商和企業,還有賣場來說,這個困局必須破,其實轉型路不少,可以找到契合自己的點,對癥下藥。
1、品牌樓:企業與經銷商聯手打造,在未來商業地產中主要以“家具總部”體現。匯聚世界多家著名家具品牌和中國家具制造企業500強,建立數量眾多的旗艦點、展示廳、體驗中心,打造365天永不落幕的家具展覽會。
2、家具超市:超級大超市終端體系是對現有市場地主收租式將是最有效的打擊,其采用倉儲式、折點、返點式的“薄利多銷”經營策略,給予消費者主宰自己消費方式和消費權利的感受。
3、網絡銷售:網絡上購物蔚然成風,在嶄新的消費觀念,龐大的市場競爭下,開辟網上戰場,將會擁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4、體驗館:綜合家居體驗館、風險基金導入,有利于掌握定價權,全面的展示產品,提升行業門檻。
5、單一產品結構館:細分產品線,建設單一產品結構,讓消費選購更有針對性。如:國際館、定制家具館、辦公家具館、飾品館、軟體館、客廳館、板式館、實木館、兒童館、紅木館等,這也是家具行業從產品多元化進入產品結構細分、經營方式多元化時期。
6、經銷商建立自主品牌:通過自身的服務,樹立自己的品牌。
7、大型集中式多功能綜合地產家居區:在中國只能存在4-5個。
8、出租式:隨著中國商品租賃占商品流通的比例逐漸加大,中國租賃市場的交易額有望達到上萬億元人民幣,利潤空間可接近千億元。對于家具生產商來說,與租賃公司合作,可謂是一條新的出路,既可以盤活庫存,也增加了營銷方式和流通渠道。用特別的方式演繹“租時代”的風聲水起。
9、拎包入住式:設計裝修家具選購一站式,輕松家裝,拎包入住。
10、定制家具式:根據家庭裝修的具體結構連身定做,滿足個性化需求。
11、螞蟻搬家式:設計師本人接單,并利用折扣幫業主選購家具。
12、品牌細分:以協會主導,以家具制造板塊品牌細分占領市場,形成亮點、制造差異。與大型家具賣場結姻聯盟,坐標機構為其整體策劃、設計及后續經營體系建設。
家具和家居都是強體驗的產品,還是需要實體門店在線下多元化的經營,轉型路很多,是潰退還是反擊,就看下半場的廝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