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因
知識產權認識仍待提高
不單是家具行業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不高,從大的政治經濟環境來講,我國整體的知識產權認識處于一個漸進的階段。有人士表示,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倡導的是“一家引進,百家享用”,知識產權概念與之是相互矛盾的。直到發展中期,隨著認識的提高,才慢慢有了知識產權的概念和意識。
中央黨校副教授張汗飛表示,目前國家處于關鍵的轉型升級階段。“我國被冠以世界工廠的稱號,但卻沒有成為世界企業。”他指出,隨著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傳統要素對知識產權的增長日趨不重要,應把知識產權作為創新的重要手段,這也會導致越來越多的人越來越重視知識產權。
創新成本與收益不匹配
張汗飛指出,雖然目前國內已經認識到對家具行業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要性,但目前存在的問題仍很多。為什么抄襲日益嚴重?他認為,這是在市場中,創新成本和創新收益的不匹配,抄襲成本與抄襲收益的強烈對比導致的。
專利侵權取證難賠償低
具體到家具行業本身,發生知識產權糾紛之時,企業在采用法律手段保護自身權益的過程之中,往往會遭遇各種難題,這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企業維權的積極性,也降低了抄襲企業的成本和風險。在這些難題之中,常見的就是取證難。京華時報記者了解到,在家具知識產權侵權案中,包括外觀專利侵權、商標侵權,在賠償數額方面,往往依照權利人損失、侵權所得利益以及權利人的許可使用費的順序賠償,但在取證時往往較難,最終大多數采用法定賠償,而專利法規定的法定賠償數額最高是100萬,包含律師費以及調查取證的合理開支。這在很大程度上打擊了企業的維權積極性。“很多同行朋友反映沒希望,別打了,即使判下來了執行也有很多困難。”高非說。陳風義也表示,華日家具進行的有些侵權官司最終不了了之,“原因是特累,特煩,周期長,細節把握不到位。”而榮麟世佳也曾因為取證難,最終與某侵權企業選擇了庭外和解。
除了這些客觀因素,高非還談了一個很讓人意外的感受,那就是人情關難過。“行業里有很多人都是做家具多年,即便是侵權官司的對手,大家的老一代人可能都是朋友,就會有很多人情在里面,即使打完官司,也會有很多朋友做中間人。人情這關很難過。”
面對家具行業知識產權保護的各種疑難,各位業內人士以及相關專家認為,只有企業、行業、政府和社會多管齊下,才能達到相應的起色:企業需靈活應用法律手段保護權益;行業需加強聯合,形成尊重原創抵制抄襲的風氣;政府也應進行引導,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制度。